孩子,父母,你的,自己的,也是
提問: 寶寶膽小媽媽應該怎么做 問題補充: 我的寶寶是個男孩,但膽子小,和小朋友們玩時總會被別的小朋友打哭。我現在不想讓他和別的小朋友玩,但又不知會不會影響他的性格?被別的小朋友打時我應該怎么做? 医师解答: 孩子的矛盾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人是社會的人,怎么可能脫離了跟人的交往!所以孩子的問題不必太擔心!作為家長應該發現問題及時疏,而不是堵,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孩子在同小伙伴的交往中尋求自信、尋求屬于自己的快樂!您說對嗎?

孩子受了欺負,父母怎么做

  父母最難過的事情之一,就是發現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其他人的欺負。心疼而又惱火的同時,我們該怎么做,對孩子怎么說?

  父母們有代表性的幾種看法

  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的方式,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教孩子去欺負別人,但若別人欺負到自己頭上來了,就應該反擊。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競爭社會,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寬容退讓,容易造成他形成軟弱怯懦的個性,無法做到自強自立。所以,讓孩子具有反擊精神,學會自我保護是非常必要的。

  要從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教給他正確的交往策略。

  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應該首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決不能強行要求他“打回去”。因為孩子本身對交往就有畏縮心理,萬一動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

  應該從愛的角度出發,正面教育,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寬容對人。

  一般來說,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無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父母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用“打回去”的方式進行反面強化。我們可以抓住這樣的事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讓他體會到這種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小朋友應該團結友愛,和氣相處。我的觀點是,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盡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知識能力的抗衡,暴力并不能使孩子取得成功。

  我常教育孩子,對于小朋友間一般性的欺負行為,都應采取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態度。能夠把大事化小就是一種處事能力嘛,完全不必用暴力去抗衡,應該把心思花在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上。學習成績好了,能力強了,別人自然也就不會看輕或輕易地欺負你了。至于對那些確實不講理的孩子,少跟他玩就是了。

  孩子間的糾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才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生活經驗。

  孩子間的打鬧爭斗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有坦然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孩子不懂事,應該通過父母或老師來解決,以便幫助他們明辨是非。

  確實有些孩子攻擊性特別強,喜歡欺負別人,我認為這個責任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因為孩子畢竟年齡小,要靠父母來言傳身教,正確引導。我認為,如果孩子受了欺負,首先應該找對方的父母,讓他去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老師對孩子間的交往也應有一定的指導、教育責任。對孩子的糾紛,如果父母不便直接介入,可以通過老師找欺負別人的孩子或其父母談話,協商教育。

  他山之石

  再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美國的類似情形以及那里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如果懷疑孩子受到了欺負,首先要弄清事實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負者嗎?不幸的是,孩子們往往不愿意主動地向你透露這個情況。

  孩子們之所以不愿意告訴父母或讓父母牽扯進來有很多的原因。“那些欺負別人的孩子往往把一種羞恥感灌輸到這些受到欺負的孩子心中。”凱特·葛恩波斯說(《應對欺負、挑釁與惡意》一書的作者)。“這些孩子或許認同了別人給他起的難聽的綽號,或許認為他們應該自己來處理這件事情。”

  此外,影響孩子們說實話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孩子們對父母可能作出的反應沒把握。“如果孩子們擔心父母得知事實后,可能會有過激的反應;或者認為父母已經有一大堆讓他們難纏的問題了,不想再給父母增加負擔,他們往往就會保持緘默。”葛恩波斯說。

  而每位父母對此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簡妮特對于兒子受欺負一事就采取了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態度。“當我的兒子鮑爾上一年級時,一個三年級的學生每天在上學的路上都能遇到他,并讓鮑爾把自己的漢堡拱手讓給他。”簡妮特說。“我和鮑爾一直以來都樂于烹制美味可口的漢堡,所以那個家伙還真是很享受了一段白來的美味。直到兩個多星期以后,鮑爾才告訴我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吃到自己的午餐了。第二天早晨,我照常烹制了一個美味兒的意大利漢堡,但是在面包和火腿之間,我夾了一張3.50美元的收據,上面寫著那個家伙的姓名和住址。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了!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碰過鮑爾。”

  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像簡妮特這樣幸運。作為父母,要能及時觀察和判斷孩子是否受到欺負,應當注意哪些潛在的征兆呢?

  身體征兆

  1、傷痕與淤紫

  孩子們通常容易被劃傷、擦傷或碰得淤紫,但如果你孩子身上的傷多于正常發生的數量,你可能就要探究一下原因了。你的孩子可能覺得承認自己受到欺負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但受到身體侵犯是不可容忍的,你需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2、撕壞的衣物

  許多孩子都喜歡把自己最喜歡的襯衫撕去一塊兒,或在牛仔褲的膝蓋上扯一個口子以表現新潮。但是,如果這種現象多于正常追趕時髦的狀況,那么這就有可能是孩子正受到身體侵犯的一種跡象。

  3、頭疼、肚子疼

  經常抱怨頭疼或肚子疼也是孩子可能受到欺負的一種跡象,尤其是發生在孩子就要去上學之前。這兩種癥狀都有可能是孩子為逃避上學而尋找的借口,但是,這種生理上的反應也可能完全是真實的。吃飯沒胃口也是受欺負的征兆之一。擔心受欺負的思想壓力往往會導致孩子出現真正的生理疾病。

  社會性征兆

  1、不愿意上幼兒園、學校

  這是孩子可能正受到欺負的一種重要征兆。大部分欺侮、挑釁的行為是發生在操場上,而這會給孩子的教育帶來方方面面的不良影響。比如,學業成績的下降,不愿參加幼兒園、學校的活動,或想中途放棄他們已經參加的活動。如果你的孩子看起來似乎沒有多少朋友,要弄清楚是為什么!孩子們往往試圖呆在家中,以躲避欺負。

  2、經常丟錢

  孩子如果時常丟錢,也是受欺負的跡象之一。你一定看過不少電影,電影中時常有那些欺負人的家伙索要其他孩子午餐錢的鏡頭,而這在真實生活中是時常發生的!受欺負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非常易怒,而這種易怒的負面情緒很容易撒在身邊的父母或兄妹身上。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孩子總是處于一種慍怒、沮喪、侵犯的情緒之中,那這也是一種受到欺負的跡象。

  父母應對要點

  了解了各種可能出現的跡象,你就該想想應當如何解決了。具體的應對方法可以是——

  1、把情況告知校方

  父母有必要把發生的事告訴孩子的老師、咨詢員、園長或校長。可以先問問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告訴,還是由你去告訴。

  2、保持冷靜

  發現孩子受到欺負會讓你非常生氣——有時甚至變得不理智。如果你保持冷靜和理智,事情往往會解決得更好。

  3、認識孩子的朋友

  和孩子的朋友們交談,告訴他們當你的孩子受到欺負時,你的感受。如果你孩子的朋友知道了你的感受,他們會更樂于前來告訴你幼兒園或學校發生的事情。

  4、讓孩子為自己而驕傲

  讓孩子明白,如果他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一樣,這沒有什么關系。盡早地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孩子會形成堅實的自我價值感,會認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樣值得尊重。

  5、聯系侵犯者父母

  如果這種欺負是身體上的,而且你已經和幼兒園、學校都談過了,就可以聯系這個侵犯者的父母。讓他們知道發生的這些事情,并告訴他們你希望這一切立即停止。有些父母很可能絲毫不清楚自己孩子對別人都做了些什么。

  6、讓孩子參加自衛訓練

  你也許并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情況一旦惡化,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這些訓練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嚴,減小他成為受欺負者的可能。

  7、給物品標名

  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東西,就給孩子要帶到學校去的學習、生活用具上貼上姓名。這樣有利于證明這些物品都是屬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8、和團體在一起

  告訴孩子活動的時候,盡量和團體在一起。你需要知道他在哪里,是和誰在一起。侵犯者很少愿意向團體中的一個人挑釁。

  9、不予理會

  如果欺負僅僅是口頭上的,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理會那個侵犯者。有時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失去興趣,事情就過去了(當然,但愿他們不是繼續去搜尋下一個目標)。

  10、面對侵犯者

  建議孩子去面對這個欺負人的家伙,但僅僅在這種欺負只表現在口頭上時。讓你的孩子告訴侵犯者,他給別人帶來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為。有些侵犯者面臨挑戰時,會收斂和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11、鼓勵孩子敞開心扉

  父母應鼓勵孩子向成人,比如老師、咨詢員、家庭成員、牧師或家庭的朋友等敞開心扉。盡管我們都希望孩子樂于與自己的父母交流、暢談生活中發生的事,但有些孩子可能更愿意先向他人傾訴。這樣,至少可以先把問題擺明,然后你就可以有機會和孩子討論解決的辦法。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受到欺負時能夠積極反抗和自衛,以免養成懦弱的個性。但是,大多數父母同時又理智地認識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孩子間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暫時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則上的敵意,他們今天吵明天好,在這一過程中互相磨合,逐漸學會交往。如果輕易地教孩子以動手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容易使孩子的爭斗升級,形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激烈局面,最終造成更大的傷害。更何況,成人社會中,暴力行為最終也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確的交往技巧,學會以智慧和能力取勝,才是孩子立足于未來社會,并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中國兒童教育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f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